中醫課程

這次課程的重頭戲有坊間最推崇的易筋經療法。易筋經包括十二節體操,動作剛勁有力,和呼吸相配合。保持穩定的姿勢。對增強肌力,增進頸推、腰椎、肩關節靈活性均有益處,也有較顯著的增強體質的作用。尤其這次在課堂上所教的臥虎撲食式更是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其中發出老虎的聲音,已在上海瑞金醫院應用於治療吞嚥困難的病人,我想這是中醫傳統文化在現代醫療的完美詮釋。在大陸,八段錦和易筋經已經常用於骨科恢復期患者的康復練習,或作為一般保健運動。


左圖:在易筋經的實作後,與孫萍萍老師合影

        在台灣八段錦也日間被推廣而成為全民運動。而我們所最熟悉的氣功其實也蘊含許多學問。「氣功」是一種呼吸吐納、放鬆和默想人靜相結合的功夫。其包括調身(調整姿勢)、調息(調整呼吸)和調神(調整意識)三個部分。目前臨床上已發現對於以下三類疾病有較好的康復治療效果:(1)心身疾病:如高血壓、潰瘍病、神經官能症等。(2)消化系統疾病:如胃下垂、習慣性便秘,慢性胃炎等。(3)一般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而傳統康復中更是非常重視經絡和治未病的概念。 

      「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為了疏通經絡而有了針灸和推拿的療法,在這裡學到了多種推拿的手法,而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不同的節拍或是節律能夠有不同的療法。而在這最大的收穫還有針灸的手法練習。和我們台灣很不一樣的是,上海並不流行我們所用的管針,因此我們比較簡易的拍針在當地是不適用的。因此我們在課程中練習了徒手進針,這是一個很考驗手法和指力的真功夫,讓未來想朝針灸科學領域發展的我,找到一個努力的方向和給自己自我挑戰的過程,我想這是這趟上海行給我很不一樣的激盪。並且老師還有提出所謂「皮部」的概念,內容說的是每一條經絡有其所屬臟腑,而其在皮膚也有所對應的區塊,某一區塊的異常可能就是說明了哪個臟腑有病變。其實這樣的觀念和我們西醫解剖所說的轉移痛是不謀而合的,只是在皮膚上的分布是很不一樣的,但也或許有一天更深入的研究能真正找到其中的不解之密,給自己一個新的目標。而傳統康復其實還包含了中醫食療康復、中藥內用外治、情志調攝等,對促進病體的康復一也有重要作用。只可惜此次過程中就較少這方面的學習。

上圖:上海中醫藥博物館中的豐富草藥標本,美麗而壯觀

        這次還有參觀到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參觀,每一項文物都是經典,尤其是女性的針灸銅人,更能了解當年中國文化之精緻。而頂樓的草藥標本之保存,更是讓我驚艷,

撰文

CM106 曾瑋鈞

© 2017 Martin Davis. 12 Pike St, New York, NY 10002
Powered by Webnode
Create your website for free! This website was made with Webnode. Create your own for free today!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