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負責中醫師制度
「忍個兩年過了就好!」
「這是個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的制度!」
「應徵上 PGY 後,終於不用再辛苦地隨時巴結長官,真的好累!」
面對「負責醫師制度」,如果我們只狹隘地看到制度本身,那將十分地可惜,因為我們只要不斷地變換視角以及將思維拉近拉遠,就可以看到這個制度所帶出的豐富資訊。
我的一位前輩常常提醒我,思索事情的時候,除了事情本身這個小局以外,還要想到小局所處的大局。 例如考量台灣情勢時,背後中美這兩雙手,常比島內的所有勢力重要,兩個大國有各自的利益盤算。中醫的負責醫師制度也是這樣。外面的手,一隻是西醫主導的醫療品質與醫學教育方向,另一隻手,則是健保大餅的劃分。
中醫總是在嚷嚷自己不同於西醫,但是從沒能提出令人信服的適合於中醫的醫療品質管理與教育方向,而西醫目前的醫療品質與醫學教育管理與改進方案成熟而周延,所以中醫沒有理由也沒有辦法不被要求納入管控。而且納入共同管控,至少能強迫一直處於半死狀態的中醫前進。
西醫鑑於新手醫師的臨床能力不足,影響到病人的權益,目前正在加強畢業後的臨床技能訓練,實行 PGY,所以中醫也被要求往這個方向規劃。如果不這麼做,在劃分健保大餅時,如果中醫想多要點,或是有人想從中醫原有的餅中切一塊出去,中醫就會被毫不客氣地質問:「新手中醫師連差強人意的臨床訓練都沒有,把病人當試驗品,哪有資格要求多拿些醫療資源?不全部拿掉就不錯了!」這是背後另外一隻驅動中醫改變的手,不做,就等著健保分配比例被降低。
「負責醫師制度是一道過早射出的箭!」一位參與衛福部會議的師長精準地評論了負責醫師制度。在倉促上路的情況下,到了實行的第三年,也就是 105 年度,整體受訓率也都還只有 47.4%,全部畢業生人數 293 人,納訓人數僅僅 140 人,其中醫院主訓 95 人,診所代訓 45 人。從 103 年開始實施,到 105 年累積兩年後有 310 人未能接受訓練。不僅是納訓比例偏低,這個制度也拉低了年輕醫師初入行的薪資,以往在診所很容易取得兩位數字的起薪,而現在有診所開出離譜的兩萬多月薪,也許這只是個特例,但不管如何,整體起薪是被拉低了,這幾萬塊的落差,入了誰的口袋?
推動這個制度的人總是說:「計畫剛開始,總有不週全的地方,需要時間調整改善。」這讓我想到醫院的人體實驗需要倫理委員會的嚴格審查,而這個制度活生生地用年輕醫師的人生在博弈,主事者卻沒有慎重一點看待,也許他們的立意良好,但是卻未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好心做壞事」,以後大家會驚覺,這個世上做壞事的多是「好人」。整個過程,也讓我們發現,原來目前的中醫界是沒有足夠的能力實行年輕醫師的 PGY 訓練的,真讓人捏冷汗!
在此,還是應該藉這次機會跟大家介紹一下「負責醫師制度」,我想從訓練內容與訓練場所兩個方面跟大家介紹,其中訓練內容又決定了訓練診所,所以先談談訓練內容。
訓練內容與時間,條列出來有點繁瑣,但因為重要,所以還是逐條列出:基本課程 40 小時、中醫內科學 7 個月、中婦科學 2 個月、中醫兒科學 2 個月、針灸學 4 個月、中醫傷科學 4 個月、中藥學 1 個月、急診 1 個月,西醫一般醫學 3 個月。所有人的第一個問題是,這與見實習有何不同?我無法給大家可以信服的說明,只能複製師長與官方給的說明,一為內容與深度上的不同,二為因為身份不同(學生與醫師),你在看待這些課程與醫院對你的要求也會不同。105 年度以前,由於受訓場所限定為「教學醫院評鑑」合格醫院的中醫科部或是中醫醫院,所以盡了全力,只能訓練約 150 位醫院本身主訓或是診所送來代訓的醫師。這裡必需特別說明,由於規定只有教學醫院能進行訓練,所以參與診所代訓的醫師,仍須送到醫院,由醫院進行訓練。主訓與代訓的差別僅在於誰付你薪水。106 年初,政策方向有了轉變,希望能實行雙軌制,讓診所能部分參與實際訓練,藉以擴大訓練容額,並讓選擇走基層診所醫療與醫院專科制度的醫師在未來能分流,解決目前許多醫師為了能參加醫院的負責醫師訓練,佯稱未來希望在醫院擔任醫師,但在取得資格後,改變志向走人,影響醫院住院醫師培育計畫的情況。作法是將課程分為基本訓練 50 小時、必修十二個月(含內科、婦科、兒科、針灸科、傷科以及中藥學)與選修十二個月(中醫學領域、西醫學領域或社區中醫學),其中選修部分的中醫學領域,分成一般科與專科訓練,一般科可在醫院或「診所」進行訓練,主要由未來想走基層診所醫療的新進醫師選修,而專科訓練則是在教學醫院進行,主要是供未來想走醫院專科醫師的新進醫師選修。如此診所至少可協助選修部分的一般科訓練部分,必修的中醫部分,是否可由診所進行,需要再確認。這樣做能增加多少訓練容額,仍無法確認。一者因為制度提供了診所多少誘因參與,二者哪些診所與醫師得以被選定為訓練場所與師資,則有待另外的工作小組決定。這兩點決定了「閘門」開多大。
因應負責醫師訓練制度,本屆系學會教權部規劃了以下這些工作項目:(一)建立完整的負責醫師制度資訊,讓大家知道如何準備。
(二)邀請畢業的學長姊分享經驗。
(三)建立體系外院所的跟診,擴展大家的視野之外,也讓大家認識慈濟以外的院所。
(四)爭取全年在體系外院所實習。
(五)與辦理體系外院所(含聯合診所)參訪。
其中有些已經實現,有不錯的成果,有些則仍有待努力,另外也希望在將來慈濟後中能建立邀請各實習與負責醫訓練機構到校介紹的制度。
某次四校五系代表一起聊到爭取負責醫師相關權益的最大困難時,大家都一致同意同學的冷漠與不願參與是最大的難處,讓許多事情推不動。我在這裡還是鼓勵大家多參與公共事務,因為「如果現在不投資未來,你將會沒有未來」。我在資訊電子業工作時,見到西方人成立許多公協會,積極地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專注於協助行業的長期發展,成果豐碩,很值得台灣人學習,我們都只等著收割,但沒人施肥播種,所以秋收時,什麼也沒有,而且景況一年不如一年!
撰文
前教權部部長 陳俊傑
照片擷取自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b461b027-6c58-4126-91a1-09957940228b